“假货仅退款不退货”小程序的核心逻辑是:当消费者举报商品为假货时,系统自动判定为假货,并直接进行退款操作,而无需消费者退回商品。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处理效率,但也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首先,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若发现商品为假货,有权要求退货、换货或退款。但“仅退款不退货”的做法可能剥夺了消费者选择权,尤其是当消费者希望保留商品时,这种强制性退款可能被视为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其次,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是买卖合同关系。如果商家单方面设定“仅退款不退货”的规则,而未在交易前明确告知消费者,可能构成格式条款的不公平条款,违反《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此外,部分“假货仅退款不退货”小程序还存在数据造假、虚假举报等问题,可能导致平台误判,损害真正受害的消费者利益,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投诉和法律纠纷。
目前,已有消费者对相关小程序提起诉讼,认为其行为涉嫌欺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平台的运营模式、用户协议内容以及实际操作流程,判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对此,专家建议,商家应依法依规处理假货投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升自身商品质量,从根本上减少假货问题的发生。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遇到假货时,应保留证据,通过正规渠道维权,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总之,“假货仅退款不退货”小程序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处理效率,但其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