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商家在广告中声称“全场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实际执行时却设置各种限制条件,这就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
然而,有些承诺可能是口头上的、非正式的,或者带有不确定性,比如“我们尽量帮你处理”之类的表述,这类情况通常不被视为欺骗,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力。
此外,还要考虑商家是否有主观恶意。如果商家明知无法兑现承诺却故意作出虚假承诺,意图误导消费者,这明显属于欺骗行为。但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或突发状况导致无法履行承诺,商家应及时沟通并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而不是隐瞒或逃避责任。
总之,商家承诺未兑现是否算欺骗,需结合承诺的形式、内容、意图以及实际履行情况综合判断。消费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保留证据,积极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