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立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的交易关系**:买卖双方存在合法有效的交易合同或订单记录,能够证明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付款事实**:买家已通过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方式完成付款,并有相关凭证(如转账记录、付款截图等)作为证据。
3. **未发货的事实**:卖家在约定时间内未履行发货义务,且无正当理由说明延迟原因,或拒绝发货。
4. **主观故意**:卖家存在明显的主观故意,如虚构商品信息、恶意设置虚假店铺、利用他人账户进行诈骗等行为。
5. **金额达到立案门槛**: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涉及金额较大(一般为3000元以上)的案件可能被认定为刑事案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立案调查。
6. **证据充分**:提供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身份信息、付款凭证等,以证明卖家存在违法行为。
对于此类案件,买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向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处理;
–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 收集证据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 通过法律途径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总之,“打款不发货”是否能立案,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的充分性。建议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保留好相关证据,遇到问题及时维权,避免自身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