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对于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在实际操作中,“假一赔十”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一种常见约定,即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被证实为假货,商家应按照商品价格的十倍进行赔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赔偿标准并非法律强制规定,而是基于双方协商的结果。因此,在购买商品前,消费者应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面对虚假宣传,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保留好购物凭证和宣传资料,一旦发现受骗,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商家也应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