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如果家长能证明消费行为确实由未成年人完成,理论上应有权要求平台退款。然而现实中,许多平台以“无法确认身份”“操作记录不完整”等理由拒绝退款,导致家长维权困难。
其次,部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规避责任。例如,使用人脸识别、设备绑定等方式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但对已发生的消费行为却缺乏有效追溯机制。一些企业甚至利用“实名认证”漏洞,让未成年人通过他人身份信息绕过监管,进一步增加退款难度。
此外,法律执行层面也存在不足。尽管《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政策明确要求企业履行审核义务,但缺乏具体处罚措施,导致部分平台敷衍应对。同时,家长在举证过程中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等问题,维权成本较高。
专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平台应完善身份验证系统,建立更严格的消费管控机制;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家长则应提高警惕,合理设置支付权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避免“退款难”现象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