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些网络平台和商家通过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设计诱导性消费内容。例如,某些网络游戏设置“充值返利”“抽奖机制”等,吸引未成年人频繁充值;直播间主播以“福利”“限量”等话术刺激观众下单,导致未成年人在冲动下购买不必要的商品。
其次,部分商家利用家长监管不力的漏洞,设置支付门槛较低的消费方式。如使用父母手机进行无限制消费,或通过虚假身份认证绕过实名制限制,使未成年人能够轻易完成交易。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效应”也在无形中引导未成年人消费。一些网红通过展示奢华生活、炫耀名牌等方式,营造出“消费即成功”的错误观念,使未成年人产生攀比心理,进而盲目跟风消费。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与教育。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打击力度;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理财教育和消费观引导;平台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减少诱导性消费信息的传播。
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避免他们因不当消费而陷入经济困境或价值观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