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普通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因此,如果一个人在2017年借款,并且没有在借款合同中约定还款期限,那么诉讼时效可能从借款到期日开始计算。假设借款合同约定的是短期还款(如一个月),那么到2020年就已经过了三年诉讼时效;如果是长期借款,比如一年以上,那么诉讼时效可能会延长到2021年或更晚。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借方在诉讼时效内已经采取过催收行为,例如发送催款短信、电话催收、发送律师函等,那么诉讼时效可能会重新计算。也就是说,只要债权人持续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就有可能被中断并重新开始计算。
此外,2024年是否还能被起诉,还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债权是否存在**:如果贷款平台已经注销、破产或无法提供有效债权证明,法院可能不会受理相关案件。
2. **是否有合法的债权转让**:有些网贷公司会将债权打包卖给第三方,如果债权转让合法,第三方仍有权追讨。
3. **是否涉及非法放贷**:如果贷款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规定,法院可能会不予支持。
4. **是否有证据**:包括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都是法院审理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2017年的网贷在2024年是否还能被起诉,主要取决于诉讼时效是否已过、债权是否合法有效以及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建议有类似情况的人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身权益和应对策略,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