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虚假药品网站**
一些骗子会创建看起来非常专业的药品网站,使用正规药品名称和图片,吸引用户点击购买。这些网站通常没有合法资质,售卖的药品可能是假药或劣质产品。
2. **低价诱惑陷阱**
骗子常以“超低价”、“特效药”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他们声称药品效果好、价格低,但实际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这种药品,或者药品质量无法保证。
3. **虚假广告误导**
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或社交媒体推广,骗子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用户点击链接进入诈骗网站。这些广告往往夸大药品功效,甚至宣称能“根治”各种疾病。
4. **冒充正规药店**
有些骗子会模仿正规药店的网站或APP,使用相似的域名或图标,让用户误以为是正规渠道。一旦用户下单,就会被要求支付高额费用,之后却收不到药或收到假药。
5. **个人信息泄露后诈骗**
部分非法网站在用户注册时要求填写大量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后续的诈骗行为,如盗刷银行卡、贷款诈骗等。
6. **钓鱼链接诱导付款**
骗子通过短信、微信、QQ等方式发送链接,声称是“药品购买平台”或“健康服务”,诱导用户点击进入诈骗页面,进而骗取支付信息。
7. **虚假客服骗局**
骗子冒充药品平台客服,谎称用户订单异常、需要退款或升级服务,诱导用户提供验证码、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盗取资金。
8. **利用老年人心理实施诈骗**
老年人对网络不太熟悉,容易相信所谓的“专家推荐”或“祖传秘方”。骗子利用这一点,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平台推销“神药”,骗取钱财。
**防范建议:**
– 选择正规平台购买药品,如国家认证的网上药店。
– 不轻信“低价特效药”、“包治百病”的宣传。
–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谨防钓鱼网站。
–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总之,网上购药需谨慎,提高警惕,避免落入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