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平台层出不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诈骗,导致许多借款人陷入债务困境。那么,如果在网贷中被骗并签订了合同,这份合同是否有效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当事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合法等。
在网贷诈骗的情况下,借款人可能是在被欺骗、误导甚至胁迫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这种情况下,合同可能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此外,如果网贷平台本身存在非法经营、未取得相关资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那么该合同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借款人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若借款人已经收到借款资金,即便合同无效,也可能需要返还相应款项。因此,在遇到网贷诈骗时,应及时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并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网贷被骗后签订的合同并非一定有效,但其效力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建议广大网民提高警惕,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