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一旦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该裁决即具有法律效力,借款人必须按照裁决内容履行还款义务。如果借款人拒绝履行,贷款机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 **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如果借款人未按仲裁裁决履行还款义务,贷款机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将依法对借款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拍卖等,以清偿债务。
3. **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网贷被仲裁并进入执行程序后,相关信息会被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或第三方征信平台,导致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受损,未来在申请贷款、信用卡、就业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
4. **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如果借款人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仲裁裁决,可能会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并受到一系列限制措施,如限制高消费、限制乘坐飞机高铁、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等。
5. **面临法律追责**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借款人恶意逃避债务,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刑事责任。
6. **协商还款的可能性**
尽管仲裁裁决具有强制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借款人仍有机会与贷款机构协商还款计划,尤其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协议,以减轻还款压力。
总之,网贷被仲裁后,借款人将面临较大的法律和经济压力。因此,在借贷前应充分评估自身还款能力,避免因无力偿还而陷入法律纠纷。若已进入仲裁阶段,建议尽快与贷款机构沟通,寻求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